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临江仙·送钱穆父》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此词作于元祐六年(1091年)三月上旬。当时,苏轼正第二次担任杭州知州(1089-1091)。他的好友钱穆父(钱勰)自越州(今浙江绍兴)奉调改知瀛州(今河北河间),途经杭州,苏轼特意写下这首词为他送行。

苏轼与钱勰在元祐初年(1086-1094)都曾在朝廷任职,苏轼担任起居舍人,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而钱穆父则在中书舍人任上,掌管皇帝诏令的草拟。两人志趣相投,友谊甚笃。元祐三年(1088年),钱穆父因上奏开封监狱空虚不实而被贬出京,知越州,当时苏轼还曾为他赋诗送别。此次钱穆父再次调任,途经杭州。

苏轼第二次任杭州知州期间,致力于治理西湖,兴修水利,深受百姓爱戴。与唐代相比,宋代的社会阶层流动性相对较高,科举制度为许多寒门子弟提供了入仕的机会。然而,官员的频繁调动也是宋代官场的一大特点。这种流动性以及政治生涯的起伏不定,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士大夫们的人生观。

北宋时期儒学复兴,以理学为代表的新儒学思潮逐渐兴盛。同时,佛教和道教也拥有广泛的影响力,三者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宋代多元的思想文化格局。文学艺术蓬勃发展,诗、词、书、画等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文人士大夫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品味。士大夫阶层在积极参与政治的同时,也注重个人修养和精神追求。这种文化氛围为苏轼这类具有深厚哲学思考和丰富人生阅历的文人提供了思想表达的空间。

在创作《临江仙·送钱穆父》之前,苏轼曾身居高位,也曾多次遭受贬谪。他的第一次杭州任期(1071-1074)是作为通判。熙宁变法期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苏轼屡遭排挤。1079年,他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被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黄州时期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他在那里潜心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思想也逐渐趋于旷达超脱。元祐年间,苏轼再次被启用,并于 1089 年第二次来到杭州担任知州。

“逆旅”指的是客店、旅馆,是供旅行者暂时休息的场所。“行人”指的是旅行的人。每个人都是红尘中的匆匆过客,都在经历着一段短暂的旅程。

老友即将分别,奔赴各自不同的仕途,相见之日遥遥无期。苏轼用“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来宽慰彼此,也暗示了不必为暂时的离别而过于伤感,因为人生本就充满了相遇和别离,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行走。

拥抱变化,适应无常;珍视经历,淡泊名利;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超脱;活在当下,享受过程;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本文由 Gemini Deep Research 协助完成。

本周的成果

  • 写完了一篇一直想写的文章
  • 对上周的活动做了复盘
  • 信息流戒断效果不错

本周的改变

  • 尝试减少信息流,效果不错
  • 正念练习效果不错
  • 精力似乎有所改善

做得还不错

  • 情绪状况不错
  • 基本上完成了应该做的工作
  • 睡眠状况也还不错

做得不太好

  • 运动量不足
  • 饮食不太规律
  • 社交活动较少

下周的目标

  • 继续减少信息流
  • 增加运动量
  • 开始尝试建立饮食体系